特蕾莎来自美国,但是成年后,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迷”,十年前,她和全家人决定来到常州生活,从此结下了与这座运河城市的不解之缘。
作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一名英语外教,业余时间,特蕾莎还是一名撰稿人,她探访东坡遗迹、拜访非遗传承人,研究、体验常州梳篦和常州乱针绣等非遗技艺,一点一点揭开运河文化的神秘面纱。
初入常州,特蕾莎探访了枕运河而卧的“江南名士第一巷”——青果巷,并完成了她的第一个硕士论文——《青果巷的故事》。自此,也了她与运河的传奇情缘。
随着对运河文化一步步的深入探。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乱针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告诉特蕾莎,依托运河强大的运输力,南北文化不断交融,江苏的丝绸和刺绣运往全国各地,常州也孕育出了具有油画特点的第五大名绣——乱针绣。
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文史专家组组长 大运河文化研究会顾问专家 邵志强向特蕾莎介绍东坡遗迹——野宿亭的由来。有一年除夕,苏东坡沿运河乘船途经常州,在此处停泊,因为正值大年夜,他不忍打扰友人,便在船上住了一晚,后人建野宿亭纪念东坡,也叫东坡古渡。苏东坡为此还写下一首诗: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不嫌客”“许相依”也表达了他对常州的喜爱。
“常州是全国的木材集散地,我们祖祖辈辈制作梳子、篦子所用的毛竹和木头,正是沿着运河而来。记得我小时候,运河里到处都是漂浮着的木排,我们经常到运河里面去游泳,就在木排上玩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粮向特蕾莎讲述常州梳篦的历史。
以心为笔,记录运河悠久历史文化;以情为墨,书写运河沿岸时代变迁。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省电视总台,推出大型全系列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